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题: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新华社记者董峻、徐博、高敬
就业,民生之本、发展之源。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升级、“双创”战略给就业格局变化带来什么新动能?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两个重点群体,就业门路又流向何方?新华社记者日前在多地采访,为您描绘中国就业版图上的这场新变局。
二三线受青睐 “北上广”趋平稳
从1月份到现在,重庆力帆集团已经新招了1500多名工人。尽管工人总数不断增长,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部长洪明军看来,人员还不够用。
“接下来几个月公司订单比较饱和,加上公司推出新车型,下半年用工需求肯定会增加。”他说,“相比前几年,今年一线工人特别好招。”
中部省份的这种趋势也很明显。江西九江市明阳电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据公司高级工程师潘全初介绍,企业招工比较稳定,这与企业工资待遇和返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有关。员工月收入平均4000元,本科生平均年收入近6万元,与外出打工相差无几。
“过去是‘我一定要出去’,现在是打听哪里就业更好;过去是往沿海跑,现在是往中西部转移。”九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占俊学说。
据国内最大的招聘平台前程无忧网对上半年就业市场分析,一线城市仍保持较高的用人需求,二线城市则增长迅速,武汉、杭州、成都、南京、苏州和西安的同比增加了36.8%。
即使在一个省内,人才流向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的趋势也比以往更明显。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健介绍,苏南地区仍是吸纳本省高校毕业生的主阵地,但选择经济没那么发达的苏中、苏北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
从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近几年毕业生去向也可以略窥一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仍人才需求最旺,同时中小城市的用人需求在不断增加。校长荣兰祥认为,中国经济全面转型推动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升级,技能人才是驱动这一进程的最大动力,比如该校的数控和电焊专业需求就在不断增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近期一项研究显示,2011年至2015年,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例在下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比例明显上升。这意味随着中国经济的产业梯度向内地转移,就业人口格局正在发生区域性变化。
蓝领艰难“蜕变” 新经济领风骚
42岁的魏福晋,一年多前是山西晋煤集团古书院矿的一名澡堂检修工。去年他转岗到当地一家超市工作,成了负责切肉的技术工。起初魏福晋碰见熟人还不好意思,现在已是生鲜主管的他见到朋友也热情导购。
“越晚出来越难。”魏福晋说,“过去在矿上吃大锅饭,到这里要自力更生,考核约束很严,不努力就没饭吃。”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去产能逐步进入实质化操作阶段,煤炭、钢铁领域用工需求减少幅度较大。据人社部估算,这两个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涉及约180万名职工。
转型中,希望与困难并存:一方面,能源重化工企业等传统行业很难再保持高速增长、维持大规模用工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新经济快速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大幅增长。
不久前人社部公布一批技工院校新增专业和专业方向。在36个新增专业中,以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二产专业依然占比很高,达到6成。同时,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网络营销等三产专业呈快速发展新势头。
有专家分析认为,这一趋势的实质是就业从“劳力”向“智力”的转变。过去30多年,中国发展很大程度靠“人口红利”,如今要从更多依靠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指出,提升就业质量,根本在于发展,尤其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中高端岗位。在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人群的主体是技工,也就是“高级蓝领”。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同时加强和完善职业培训。
“候鸟”变“钟摆” 离土不离乡
能常和父母一起吃顿饭、能每天在家陪陪孩子,千万个农民工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在中原劳动力大省河南,记者在民权、孟州、平舆等县市的产业集聚区采访看到,由于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电动车成了农民工的常用交通工具。每到上班,电动车一辆辆鱼贯而过。下班时,同样场景则换个方向再次上演。
人称“农民工司令”的河南省上蔡籍农民张全收,2001年在深圳创办了一家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十几年后,他把公司总部从深圳迁到了郑州航空港区,输送务工人员的方向也从沿海转向内地。
河南省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吕志华介绍,从背井离乡的“候鸟”式迁徙,变成家门口上下班的“钟摆”运动,正成为河南回流农民工再就业的一景。连续几年,省内就业超过省外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渐趋常态化。他认为这一趋势还会持续。
据农业部测算,近5年返乡创业人数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左右。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过450万,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
为了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发出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降低企业登记注册门槛、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允许“一址多照”以及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资金支持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传义认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历了城市和市场的洗礼,积累了一定资本、技术、人脉等资源,这正是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动力源。
机关离职增多 “双创”渐成风气
32岁的小张曾是北京的一名基层机关公务员。在陆续看到身边同事、同学从机关离开后,她也刚刚辞职进入一家企业工作。她对记者解释了原因:工作压力大、上升空间小,看不到什么职业前景。虽然薪酬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她很看好现在这份工作,觉得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尽管一些部门和专家对公务员队伍是否出现“离职潮”的认识不一,但根据人社部发布的相关数据,从2008年到2013年,全国公务员总数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而到了2014年和2015年则开始少量减少。
据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陈健介绍,2014年以来全省行政机关公务员辞职比例有一定提高。辞职公务员去向主要有三类:到民营企业、国企、创业或自由职业;进入其它机关事业单位;读研和出国深造。
在许多大学生眼里,公务员“铁饭碗”的诱惑力确实不如从前了。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渐成风气,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这条富有挑战性的就业之路。
在重庆北部新区互联网产业园的腾讯众创空间,一家名为MORIMORI的跨境电商平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跟普通的跨境电商不同,他们将目标客户瞄准了二次元爱好者,还创建了4个动漫形象靠“卖萌”来赚钱。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列举了三组数据:上半年,全市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达4.22万,增长110%;发放创业贷款21.3亿元,数额持续增长;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项目持续增长,仅市级已有62个孵化基地。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表示,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平均1人创业就能带动8.4人就业。而且这些创业者对未来总体保持乐观态度,表示即使失败还会再次创业。
过去几年,通过推进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全国每天新增1万多家企业、4万多个市场主体,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如今,“就业”和“创业”结合得更加紧密,“双创”新引擎正在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带来新机遇。(参与采写:徐庆松、张兴军、邬慧颖、付昊苏、梁晓飞、何宗渝、刘宝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