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自2015年2月底推出《忏悔与剖析》栏目至今,已经披露了22名违纪违法者的悔过书。《法制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其中有19人在悔过书中反思自己的腐败原因时,提及了或是侥幸、或是贪欲、或是不平衡的心态。
若不是法治威严使自己过上了铁窗生涯,不少的贪腐官员不知道还要躲猫猫到几时?有的贪腐官员,甚至纪检委找上门请喝茶,仍然执迷不悟、死不认账,非要等到朝里往外瞧的时候,才痛哭流涕地反思自己的错误,方知侥幸、贪欲、不平衡心态是犯罪的动因。然而,人生不卖后悔药,对于他们来说,恐怕为时已晚,想还自己一个清白之身,恐怕比登天还要困难。
但是在位的官员,完全可以把贪官的忏悔录当成自己廉政工作的“清醒剂”,坚决革除侥幸、贪欲、不平衡的心态,才能在是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能力和敏锐的辩别力,在强烈诱惑面前的自控力和在人情面前过硬的抗扰力,无论身处何种灯红酒绿,遇到何种金山银山,都不动摇、不退缩、经得住考验,守身如玉,做到“本身硬”,与贪腐说了“再见”,过人生精彩生活。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亡羊补牢”。可人人要是自己贪腐了,才懂得了忏悔,去补自己“牢”的话,付出的代价太大,有时候都把自己的一生给毁了。最科学的办法是把别人的贪腐行为,当做自己的教训,立即纠正自己的错误思维,而补了自己的“牢”,可以说没有花钱就治了病,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只是把贪官忏悔录当成了一则阅读的故事,或茶余饭后的笑料与谈资。那么,必然重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覆辙。
有人说:“别在伤口上撒盐巴”。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盐巴是灭菌的东西,既然你有了伤口,不仅要撒盐巴,而且要狠撒盐巴。撒得盐巴越狠,伤口就愈合的越快。贪官忏悔录就是一种灭菌的盐巴,在位的官员应从贪腐事件中接受教训,把廉洁做成自己的“标配”,就不会产生“收受红包礼金行为比较隐蔽,你知我知,成本低、风险小”的侥幸心理,官员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这种表达在行动上的身先士卒,其效果远胜于口头表白。我们在期待他人的良好品质时,也要把《忏悔与剖析》当成一面镜子,常思贪欲之害,筑牢廉政“底线”,方可赢得未来。如果连教训都记不住,遇事又怎么能处处守护廉洁,在社会上顶天立地?
常言道:“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短。”倘若为官者,吃了别人的东西,拿了公家的财产,执行公务肯定有所偏袒、唯唯诺诺、举棋不定,何来精彩之有?必定害人害己!想想哪个官员不是因为私欲膨胀过上“铁窗生涯”的!哪个官员不是因为一念之差“顿成千古恨”的!假如官员自觉把《忏悔与剖析》当作了廉政建设的“清醒剂”, “聚焦忏悔录中的廉政风险点”,前景则会倍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