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 
阅读排行
相关文章
铁窗内外
首 页 -> 铁窗内外 -> 传统文化:从“有意思”到“有意味”
传统文化:从“有意思”到“有意味”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1232     发布时间:2017/3/16

 

  诗意盎然报春来。2017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红遍大江南北。这档被誉为诗词界“饕餮盛宴”的节目宛如一股清流,让看腻了歌手选秀、明星综艺等娱乐节目的观众们耳目一新。“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深刻启示着我们: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我们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这档节目火爆异常,让人多多少少有些意外。实际上,老百姓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是一以贯之的,但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进一步激活。诗词大会正是因为暗合了社会中本就潜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电视节目模式和诗词文化传播相结合,才成为了所谓的“荧屏清流”。

  从“关关雎鸠”的诗经泛起点点轻波涟漪,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词惊艳、百花齐放,再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迁客骚情,中华诗词文化绵延千年却始终熠熠生辉。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以逐步修复,出现诗词热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可以说,古典诗词的“热”,源于文化传统固有的“美”。

  但也有人可能会疑惑:日常生活中我们已不使用文言文了,为什么还需要古典诗词?特别是在当前娱乐化和商业文化流行的语境下,应如何透过古诗词热的现象看待其本质,该怎样传承古诗词,让它富有当代性和生命力?这俨然已成为绕不开、躲不过的话题。

  必须指出,对待古诗词的功效,不能直接采取实用主义的、功利化的态度;倡导古诗词的阅读、朗诵,更不是简单粗暴的“崇古”“复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和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守望“诗心”,守的是“诗”也是“心”,更是民族的“根”和“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自信源泉。

  当钢筋混凝土的厚重感逼迫着我们加快脚步奔跑,当《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占据着屏幕太多的空间,我们更需要古典诗词的熏陶,需要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对生命焦虑、不安、琐碎,让我们能看到“诗和远方”。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倾听古人的声音,触及前辈的思想,感悟圣哲的意境,这正是诗词大会所传递的正能量。

  但优秀的精神文化仍需要良好的传承载体。《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化的“年轻化”与文化发展的新社会环境、新创制模式紧密相关。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证明了“曲高”的古诗词也能引来大众的“应和”,关键是能否找到符合大众文化追求、生活节奏和欣赏偏好的方式,顺应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

  因此,守望“诗心”,亦需做好传承与展望。传统诗词穿越时代而仍有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不仅意味着需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对接,更意味着传播方式需要随着时代变迁而推陈出新,创造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从“有意思”到“有意味”的文化认同升级。

  湖北省黄冈市 尹宁玮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最新公告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本网所刊载的信息,不代表中国纪检新闻社的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和建立镜像。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国内新闻采编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
新闻热线 电话:010-83865296 13716592187 举报邮箱:3186572395@qq.com
总部地址:香港湾仔轩尼诗道383号华轩商业中心 电话:00852-3050 688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34-3058 粤 ICP 备13015968
CopyRight 2012-2017 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