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 
阅读排行
相关文章
铁窗内外
首 页 -> 铁窗内外 -> 戏曲创新不能忘记传统

戏曲创新不能忘记传统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1373     发布时间:2017/2/12

孙金行

 

火树银花,弦歌琴韵,2017新年戏曲晚会不久前落下帷幕。在舞台布置方面,本台戏曲晚会朴素简洁,给戏曲表演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这样的舞台布置,更符合戏曲艺术的特点,也是戏曲发展形式向内容回归的必然结果。

目前,戏曲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以及有“筋骨”、有“温度”的戏曲精品尚不多见。另一方面,传统戏曲中的精髓仍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实践证明,一味地追求形式变化,带给观众的往往是对戏曲艺术的审美退化,这样的“创新”会侵蚀戏曲文化的根基。

中国戏曲的“传统”内涵,是寓教于乐的乐感文化,是融入人民生活、雅俗共赏的大众娱乐,是把生活体验凝练于程式动作的虚拟意境,是舞台技艺集一人之身的完整视听呈现,是演员与角色、观众与情境之间相互感染的审美艺术。正是经过这种不断打磨与沉淀,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戏曲味儿”,也形成了一大批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秀经典剧目。

在任何历史时期,创新都是包括戏曲在内的所有艺术门类面临的问题。戏曲要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并非另起炉灶,梅兰芳先生用“移步而不换形”总结了自己对戏曲的创新实践——移步,是戏曲应随时代而不断进步;不换形,是戏曲的精神与戏曲之美这个根不改变。这就要求戏曲工作者保持头脑清醒,不能丢掉传统。

现在,戏曲创编出现了一些以“导演中心制”“编剧主将制”等为主的创作团体。但是,许多创新者往往还没弄清什么是戏曲的真正精髓,就开始搞创作,有的甚至还没熟知“四功五法”、锣鼓经、声腔体系的规律,就开始戏曲“创新”,打破“传统的编演模式”,颠覆戏曲以演员和观众为中心的观演地位,把东西方戏剧表现形式杂糅,搞出来的戏曲“四不像”。这类创新离戏曲很远,有戏曲之名而无戏曲之实,以致丢失了剧种的个性。

2017新年戏曲晚会把优秀的剧目集于一堂,其成功在于能够在创新上抓住“戏曲味儿”,让创作立足于传统,扎根于当代生活。创新不能忘记传统,创作者如此,评论者如此,欣赏者也是如此。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戏曲创作队伍,肩负着承前启后、弘扬中华戏曲文化的使命。

原载: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0日 02版)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最新公告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本网所刊载的信息,不代表中国纪检新闻社的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和建立镜像。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国内新闻采编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
新闻热线 电话:010-83865296 13716592187 举报邮箱:3186572395@qq.com
总部地址:香港湾仔轩尼诗道383号华轩商业中心 电话:00852-3050 688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34-3058 粤 ICP 备13015968
CopyRight 2012-2017 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