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 
阅读排行
相关文章
铁窗内外
首 页 -> 铁窗内外 -> 不被市场看好的折子戏,为什么还要发掘整理?
不被市场看好的折子戏,为什么还要发掘整理?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1240     发布时间:2016/11/14

 

作者:金涛

不被市场看好的折子戏,为什么还要发掘整理?

——从福建折子戏晋京展演看折子戏对于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 

梨园流派传统剧目《吕蒙正·过桥入窑》,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演出

北派布袋戏《大名府》,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演出

  不久前,福建地方戏经典折子戏晋京展演,短短八场演出,汇集了梨园戏、莆仙戏、闽剧、高甲戏、歌仔戏以及潮剧、闽西汉剧、北路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等多达10个福建地方戏剧种,19个院团的39个传统折子戏轮番登场,全景式地展现了福建地方戏曲。

  近年来,福建高度重视和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一大批传统保留剧目得到复排和提升。今年7月,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厅共同主办了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涵盖21个剧种,39个表演团体演出的128个传统折子戏。以此为契机,福建全省积极挖掘、抢救各个剧种的传统表演艺术精华,在对剧种和剧目溯源、考证的同时,也在舞台演出形态、舞台形象等方面做了现实的梳理与整合,一大批原汁原味的传统经典折子戏,在众多知名老艺术家的精心传承下,重新立在了舞台上,为本次晋京展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位在北京一年看几百场演出的资深戏迷看完福建折子戏后激动地说:“这一次是看到了真正的戏,戏要这么演才行。”但是也有观众表示,有些戏枯燥乏味、感觉是在受折磨。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北京演出,一些北方观众不适应南方戏曲,地域差异成为欣赏的一道坎儿。另一个原因则和折子戏有关,折子戏不像全本戏,有头有尾是个完整的故事,不懂戏曲的观众还能把故事看明白。不过,在今年全国各省地方戏进京展演的大潮中,福建独树一帜地推出折子戏演出,显得别出心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看完后说:“观看演出对我而言是莫大的享受,但本次折子戏展演的示范意义、对于戏曲健康发展的意义更远远超过了我的个人享受。”

  折子戏的发掘、整理、演出是一个剧种发展的基础工程

  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曾对傅谨说过,作为专家、学者,他们深知折子戏的重要性,但也必须看到,演出市场的要求和戏曲技艺传承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折子戏继承好了并不意味着在演出市场上能获得成功,演出市场要的是全本戏。那么,在戏曲观众流失严重的当下,挖掘、传承不大被市场看好的折子戏,意义何在?

  傅谨指出,从昆曲的传承看,基本是以传承折子戏为主,传习所教的全是折子戏,“昆大班”、“昆二班”学的也全是折子。在傅谨看来,科学研究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折子戏就是戏曲传承发展的基础,凝聚了一个剧种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他说:“折子戏的发掘、整理、演出,是一个剧种正常发展的基础工程。”

  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但是傅谨注意到,这种变化传递到戏曲领域却经历了一个过程,这种滞后明显表现在,最近这些年各地戏曲来北京展演,仍然主要集中在新创剧目,大部分剧团还是更希望让人看到他们最新的创作,但是新创剧目往往不能代表当地的最高水平,要通过新剧目表现一个地方的表演艺术水准有困难,很吃力。傅谨说,这种状况也是对传统的不够重视。

  在傅谨看来,凡是发展好的剧种,对经典、传统都有很好的继承,折子戏正是这种传承的载体,所以对于折子戏要有恰如其分的态度。一方面,要认识到折子戏不能取代全本戏,中国那么多剧种,除了京昆,其他还都靠全本戏。但同时,折子戏又是戏曲传承中的基础工程,这种研究是未来长久发展的基础,文化部门不能要求折子戏在演出市场上也红红火火,应该抱有基础研究的心态。

  要重视经典折子戏对戏曲发展的养成作用

  近二十年来,福建在返本开新的道路上做了很多努力,尤其是比较完整地对经典折子戏进行了挖掘和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所长王馗说,这次福建折子戏展演,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丰富性、独特性与再生力: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代表了中国木偶戏体系的精华,被展示得出神入化;梨园戏、莆仙戏和传统的南戏等,保留了很多中国戏曲的古老元素。王馗经常跟学生讲,中国戏曲是用歌舞演故事,但并不止于此。比如很多人是通过不同的地方声腔来分辨不同的剧种,但有些剧种放弃声音仅看表演就能观察出剧种的属性,在这一点上,福建戏曲就非常有代表性,用福建戏曲训练艺术感觉,就可以关掉声音看表演。王馗说,现在戏曲界有一种状况是小戏看大戏,大戏看京昆,昆曲还好,京剧则向话剧、时尚靠拢,但从这次折子戏展演看,福建戏曲艺术体系是保留完整的、有活力的、再生出来的,展现出鲜明个性。

  说到戏曲传统,很多省份都自认积淀深厚,有多达四五十个剧种,但是在实践中王馗发现,真正要到舞台上演出时,很多地方活着的剧种也就十几个,有的剧种还只是一个老先生在传承着。“这样不可能展现戏曲的活力。”王馗说,通过此次展演,他发现福建每一个剧种都活着,都在展现着他们旺盛的活力,福建有很多古老的剧种,这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非常经典的样本。

  有了折子戏的整理、发掘,下一步怎么做?王馗的回答是,一定要重视经典折子戏的养成作用。王馗指出,戏曲要想保持长久发展,第一是要注重团队传承,孤零零的一个人演不了传统戏曲,第二就是要通过折子戏,处理好演员艺术实践与提高的关系。比如,一些新创剧目有时太过于故事性的叙述而缺少经典场面的打造,大戏里没有精致的表演、精彩的场面,因此,在创作新的大戏时,也要有折子戏的概念。王馗说:“什么叫折子戏?在传统的戏曲中,折子戏很重要的概念是散出、摘锦。散出是从大本戏中零散地流出,可以单独呈现于舞台,摘锦是摘出戏曲里面精华,像展示锦缎一样拿出来供人反复把玩品味。”

  傅谨认为,可以通过继承折子戏来推动全本大戏的演出,这大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像上海昆剧团演出的“临川四梦”,“临川四梦”除了《牡丹亭》,其他“三梦”在昆曲历史上留下的折子戏屈指可数,如果说《缀白裘》里还保留了《邯郸记》的几折的话,《南柯梦》基本没有留下什么折子戏,《紫钗记》留下的也只有《折柳阳关》一折,所以“临川四梦”的演出,其中“三梦”的创作的成分实际上要大于传承的成分;也有点像曾静萍做的《朱买臣》,在原有的折子范本基础上来做,整旧如旧,既有了适合演出的全本,又尽可能完整地保留折子戏的精髓。另一个就是以折子戏为基础,创作全新的剧目。傅谨指出,有传统戏丰富的手段做保证,新剧目在美学上、在艺术语言上就不会犯错误,不会走歪路,不会因为创新而失去剧种特色。他说:“只有演折子戏时才能发现中青年演员的功力是不够的。排新戏可以遮丑,一演折子戏,短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这可以促使中青年演员去努力,知道努力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经典折子戏就是创作新剧目的基础,告诉人们什么是这个剧种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最新公告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本网所刊载的信息,不代表中国纪检新闻社的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和建立镜像。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国内新闻采编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
新闻热线 电话:010-83865296 13716592187 举报邮箱:3186572395@qq.com
总部地址:香港湾仔轩尼诗道383号华轩商业中心 电话:00852-3050 688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34-3058 粤 ICP 备13015968
CopyRight 2012-2017 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