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 
阅读排行
相关文章
纪检风云
首 页 -> 纪检风云 -> 建设什么样的国——人才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国——人才强国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2923     发布时间:2018/5/29

  中国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2002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继颁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作为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2018年5月20日,东北大学的大四毕业生们忙着在校园内拍摄毕业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周玉:近些年来中国大学的排位越来越靠前,越来越提高。我觉得这一点和我们国家的重视、投入,和高等院校自身的努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我国实力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提高密切相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 刘志让: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国家从建国以后刚开始的贫穷到后来的改革开放的壮大是相伴而生的,所以航天事业发展60年来到今天,实际上很重要的成果就是人才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长 邓沛然:诺贝尔奖是世界公认最重要的奖项,诺贝尔奖获得者掌握世界顶尖技术、拥有世界一流团队、掌控强大创新资源。我们就是瞄准这个世界顶尖高科技群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共建了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全部在生物医药领域。这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现在,这些诺奖工作站已经发挥作用。正是通过这样的“筑巢引凤”,将带来“百鸟朝凤”的人才引进效果。

        中国网:发展靠创新,创新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要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目前还有哪些问题和挑战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 刘志让: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快速发展,最核心的还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特别是跨界人才,这是比较急需的。当然,我们航天也要面向军转民,也叫军民融合领域。在市场上军工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市场、营销这些理念和人才比较少,也是缺市场营销、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或者有市场、有综合经验或者知识的人,有开创能力的人相对比较缺。

        全国人大代表、科技部部长 王志刚: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创新,我们怎么样为人服务,为科技人员服务,让他们能够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都能够心无旁骛,得到很好的服务,能够得到很好的支持,能够有很多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使他们能够愿意在中国创新创业,能够在中国在科技方面、转化方面等等,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使他作为一个科技人员能够因为中国这块热土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中国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体来说,应该怎么去做呢?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 张荣:一流大学的根本的标志是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贡献,但是在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把握好一流的体系和一流的能力这两个关键。一流的体系包括一流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一流学科是由一流的人才队伍来支撑的,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长 邓沛然: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第一宝贵资源。我们重点打造了梯度合理的人才高地。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实际就是招引高端人才、实施创新驱动。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桐高凤自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强力的扶持,吸引并留住了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有效激发了创新精神、聚合了创新智慧。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周玉:创新型人才不光是技术创新,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有思想创新。所以,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遵照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首先要培养信念坚定、具有理想、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力量的时代新人。

        中国网:国家兴盛,人才为本。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大战略部署。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现。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记者:段冰;摄像:齐锐;后期:白玥;技术支持:董超;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最新公告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本网所刊载的信息,不代表中国纪检新闻社的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和建立镜像。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国内新闻采编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
新闻热线 电话:010-83865296 13716592187 举报邮箱:3186572395@qq.com
总部地址:香港湾仔轩尼诗道383号华轩商业中心 电话:00852-3050 688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34-3058 粤 ICP 备13015968
CopyRight 2012-2017 中国时事焦点新闻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