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个县市进入了干部调整集中期,托关系、打招呼现象频发。打招呼到底有多盛行?如何处理、看待打招呼现象?半月谈记者就此对安徽省某县委书记进行了专访。该县近期对多个县直部门和乡镇党政主要干部进行了调整。
半月谈记者:县里的干部调整过程中,是否有“打招呼”的情况?
县委书记:非常多。仅我收到打招呼的条子就可以装满一抽屉,有来自上级领导的,有来自一起共事的县委班子成员的,有来自本地主要党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有来自朋友的,也有一些老干部的。
位置少人选多,大家争是正常现象,不争反而不正常。比如县委组织部3个副部长,按规定只能提拔一个到人大或者政协。不管选哪一个,其他两个肯定都会有意见。所以,每次干部调整大家争得非常激烈。
为什么一些人被提拔、一些不被提拔,总是有原因的。比如学历偏低,或者以前犯过什么错误,或者喜好吃喝、酒后失态等,如果组织部门把考察发现的问题公开了,会让当事人很难为情,在原单位很难开展工作,也会产生矛盾。
同样,都是选拔正科级干部,一个位置是财政局局长,一个位置是信访局局长,很多人都是想到财政局去,不想去信访局,但是,信访局就不重要了吗?信访局更重要,更需要处理问题、解决纠纷的能力。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的比比皆是,于是,托人找关系、打招呼、说好话就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打招呼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出于熟人亲戚的人情关系,另一种是向我推荐一些人才。如果细分的话,其中还有不同的情况。比如打招呼的人和委托人是什么关系,是亲戚朋友关系,还是上下级工作关系,或者是通过金钱建立的关系等等。不管是谁打的招呼,我都会想他们双方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半月谈记者:如何对待“招呼条子”满抽屉?
县委书记:打招呼的人主要可分两种,一是为人正直、公认有能力的干部;二是口碑不好,甚至是“官油子”“官痞子”一类的人。两种情况在我心里起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后一种不仅不能给委托人多一些机会,反而会让我怀疑委托人的人品和能力,我就会对其更加谨慎小心。
如果打招呼的人和委托人是上下级工作关系,上级对下级负责的某个方面工作很认可,发现此人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然后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我,这样的打招呼类似于一种人才推荐。
自古以来就有举贤不避亲的说法,所以不应该把这种情况当做是不良现象。但如果两人是亲属关系,或者以前没有什么关系,仅仅是在干部调整时期两人关系发生了,就要考虑他们之间是不是通过金钱等非正当途径建立的关系。
半月谈记者:如何看待“打招呼”对政治生态的影响?
县委书记:干部的选拔任用,有白纸黑字的决策程序,也有管理、考察干部情况的组织部门,还有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以及干部之间的互相监督,不会因为出现打招呼,就把干部任用程序搞乱。对我来说,打招呼并不一定会得到提拔重用,只是多了一种考察、选择的途径。
对于一些有能力、素质高、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即使没人打招呼,也会对其选拔重用,但由于当事人自己缺乏自信,仍然委托他人打了招呼,这样就会让其他人造成误解,以为是打招呼才得到提拔重用。打招呼现象太泛滥,就会让一些干部误认为人情关系起决定作用,这样就给当地政治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打招呼对政治生态造成的影响,与当地党委书记一把手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干部考察的范围如何确定,哪些人选能有机会上常委会讨论,都是由书记决定的。所以能否用好干部,能否处理好打招呼问题,关键取决于党委领导班子一把手。如果书记平时为政清廉,和众多委托人之间没有金钱、女色等方面的往来交换,在选用干部方面就能坚持原则,不受干扰。
如果书记提拔使用的干部问题多,就说明这个书记自身出问题的可能性大。用坏了一个人,往往会带坏一批人;反之,如果选拔使用的干部都是素质高的,就说明这个书记没什么问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官场同样如此。
本文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NN121